耶律洪基,何许人也?

  辽国皇帝耶律宗真的长子,下任辽国皇帝的第一人选。

  其甚爱儒学,尤喜宋人文章,宋辽的百姓都有所耳闻。

  苏良提出“邀耶律洪基使宋”之策,并非要以其为质,不过是互保平安而已。

  当下的宋辽依旧是兄弟之国。

  只要辽国不使坏,大宋便不会做出撕破脸皮的事情。

  此策乃是化被动为主动,既未丢大宋体面,又能规避隐患。

  接下来,就看辽国如何拆招了。

  如果耶律洪基真来大宋,那苏良也不介意去辽国彰显一番大宋国威。

  当日,赵祯便写了一封亲笔信,称早闻耶律洪基对汴京向往久矣,特邀其使宋。

  ……

  八月十三日。

  河北路主官曾公亮、京东路主官富弼分别上奏。

  此两路多个州县遭遇霖雨侵袭半月有余,田地被毁、民宅被淹。

  流民已达十余万人,且仍在不断增加中。

  大河虽未决口,但水势也已漫过堤岸。

  很多百姓流离失所,纷纷奔向青州、齐州等未有水灾之地,引发了一些抢盗之事。

  赵祯当机立断。

  立即免除了遭遇水灾之地的夏税,并令三司拨去十万斛赈灾粮。

  ……

  八月十九日。

  河北、京东两地,雨势依旧迅猛,受灾的人数与日俱增。

  久雨不晴,异于常年。

  这次水灾已算得上近年来大宋出现的最严重灾异。

  就连汴京城近日也下起雨来。

  赵祯甚是忧虑。

  在内廷设坛祈晴,拒食肉腥,祷告上天,祈求淫雨结束。

  而这时。

  身为首相的陈执中,本应协调遭遇水灾的各个州府,将朝廷的赈灾诏令执行到位。

  但他突发奇想,召集一群民间的卜相术士,令这些人在城外设坛祈求停雨。

  执行过程中,声势甚大,然徒有其表。

  这些人祈求完毕,汴京城的小雨竟变成了大雨。

  不得不说,很是讽刺。

  若是陈执中的本职事务做得很好,再做这些旁门左道,官员们还不会说什么。

  但他首相的本职之事都未曾做好,便想以偏门夺人眼球。

  那就易遭非议了。

  陈执中为相有两大套路。

  其一,只在官家看得到的地方努力做事。

  其二,朝廷有大事发生,无论忙什么,一定要让自己先忙起来,主打一个勤勉的态度。

  这两个套路,台谏官们早就看透了,但赵祯却很吃这一套。

  谏院左司谏何郯最是讨厌民间的卜相术士。

  他见陈执中做出此等偏门之事。

  当即上奏,以“首相陈执中,无所建明,延接卜相术士”为由,请求赵祯罢其相位。

  赵祯看过后,将其奏疏留中不发。

  第二日。

  何郯再次上奏弹劾。

  他缓引“汉朝汉灵帝因灾异罢免三公”之事,再次恳求罢免陈执中,以答天意,以慰天下人望。

  第一次弹劾,陈执中并未有丝毫紧张。

  他深知,自己唤民间术士祈求停雨乃是为天下计,无论是对是错,官家都不会惩罚他。

  但第二次弹劾,陈执中一下子紧张起来。

  但凡有天灾发生,帝王不是罪己,便是更换宰执,以此息上天之怒。

  说白了,天灾需要找一个人作为替罪羊,以平民怨。

  他这个首相明显是最好人选。

  当即,陈执中便进了宫,其呈递奏疏,自请去职。

  “官家,臣主理中书三年有余,兢兢业业,事事不敢怠慢,然而近日天降雨灾,使得十余万百姓流离失所,臣有责,若去臣职便可消雨灾,臣愿请辞……”

  陈执中在赵祯的面前,老泪纵横,哭诉了足足大半个时辰。

  这招“以进为退”外加“张美人哭闹式的诉衷情”,让赵祯根本无法狠下心罢免他。

  当即安慰他了几句,并称不会因灾异而罢相,便让其离开了。

  陈执中离开垂拱殿后,不由得长呼一口气。

  他知晓自己的相位暂时保住了。

  但也知即使自己是“从龙之臣”,若无新功,早晚都会被罢黜。

  其身后的文彦博、吴育、张方平,各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何郯见官家甚是维护陈执中,便也不再弹劾。

  他没想过依靠两份弹劾奏疏,便能将陈执中拽下马。

  但他也知,这样的事情出现多了,官家定然会对其不满,而后罢相。

  紧接着。

  陈执中在垂拱殿哭诉之事,也不知被谁传到了民间。

  汴京城的百姓向来都不讲嘴德。

  他们将陈执中称为“站在朝堂前的张美人”,以哭闹委屈得君心,实不配为相也。

  陈执中的名声一下子落到了谷底。

  这时候。

  台谏官们再次弹劾陈执中。

  苏良也写了一封弹劾奏疏,陈执中心眼倒不坏,只是能力太弱,不足以总领百官。

  位尊而力小,实在不堪为相。

  不过,陈执中在朝堂还是有一些拥趸的。

  夏竦也是拼了力气为其讲情。

  赵祯顾念旧情。

  再加上河北、京东的雨灾逐渐停了下来,才使得他并未对陈执中做出惩罚。

  但苏良已感觉到,陈执中罢相,已进入倒计时。

  ……

  在朝堂官员扯皮之时。

  京东路安抚使、知青州富弼的表现再次令人亮眼。

  富弼将朝廷的赈灾粮分发于各个州县,又择公私庐舍十余万间收容灾民。

  老弱病残者,皆有粮可食。

  此外,富弼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开山林水泊之利,任民取之。

  让百姓回归山林,取柴取果取鱼取地,此行为易导致百姓聚而成盗,甚至变成黑户。

  一般情况下是不可用的。

  但富弼的理由是: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若不让百姓聚于本地,易造成大范围瘟疫。

  且他对百姓有信心,认为只要官府策略得当,百姓便不会成盗或造反。

  赵祯听过他的理由后,直接答应了下来。

  如此一对比,更显得陈执中缺乏执宰之能。

  ……

  这一日,辽境,皇宫内。

  一名身穿狩衣,年约十七八岁的青年兴奋地来到辽国皇帝耶律宗真的面前。

  “父皇,今年我可以去汴京城了吗?”此青年正是耶律洪基。

  耶律宗真摇了摇头。

  “朕写亲笔信的本意,本是想要会一会苏景明,若真是奇才,便将其留在我大辽,没想到却被宋国皇帝反将了一军!”

  “父皇,让我去宋会一会苏景明吧,若是奇才,我便将其掳回来!”耶律洪基兴奋地说道。

  “不可去!”耶律宗真面色严肃。

  他这个儿子文武全才,但疯狂迷恋宋,甚至还道:愿来世生于宋。

  耶律宗真深知宋人狡诈。

  他不相信耶律洪基能掳回苏景明,但却信苏景明有一百种办法让耶律洪基回不来。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大宋做台谏官,我在大宋做台谏官最新章节,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