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张楚第一次听老谋子说要拍一部以冉闵为主角的电影,已经过去了好些年。

  这期间,剧本几易其稿,张楚也差不多将《晋书》给翻烂了。

  终于……

  “看看吧!这是我最满意的一个版本。”

  剧本的创意、大纲,以及部分段落都是张一谋亲自完成的。

  当然,要从历史文献和民间野史中,提炼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张一谋也需要大量的助手协助完成。

  只不过因为涉及到冉闵,张一谋去请教的一些专家,根本不搭理他。

  民族大融合是正统的论调,岂能让一个导演给颠覆了。

  所以,从一开始,张一谋的创作过程就困难重重。

  此刻,张楚正在张一谋的家里,看着他拿出一份厚厚的剧本,只看了一个开头,就被这个故事给吸引了。

  之前的剧本,故事开篇是从冉闵小时候切入的,重新修改之后,张一谋直接抛弃了前面一大段啰里啰嗦的背景交代,以及男主角冉闵的成长史。

  上来就是造反,造后赵石家的反。

  说起来,历史上的冉闵也真是够狠的,抛开后赵羯族在中原大地欠下的累累血债,但从私人感情来看的话,石家对冉闵应该算是有恩的。

  别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要不是后赵的开创者石勒收养了冉闵的父亲冉瞻,或许冉闵都没有出生的机会。

  但等到冉闵羽翼丰满,直接灭了后赵石家满门。

  “我汉家男儿,岂能为汝夷狄丑类假子!”

  剧本里,冉闵用一句话断绝了自己与石家的关系,然后直接挥动屠刀。

  历史上,冉闵取代石家成为后赵的主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里面有尔虞我诈,有虚以逶迤,但是这些历史片段,显然和张一谋要塑造的冉闵形象严重不符。

  于是,快刀斩乱麻,让后赵的建立者石勒断子绝孙,没有了皇位的继承人,冉闵直接登上了帝位。

  接下来故事的发展又回到了正史的记载。

  冉魏建立之初,外部环境根本没给其发展壮大的机会,用四面皆敌来形容都不为过。

  北面的慕容燕和拓跋部,南面的东晋,西边还有前凉,内部也并不太平,石勒的子孙虽然被冉闵杀了个干干净净,可后赵依旧有不少追随者。

  所以,从一开始冉魏就要面临着无数的战争。

  冉闵的前半生说是“为虎作伥”都不算冤枉他,跟随石家四处征战,打的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同族。

  一直到称帝建立冉魏,他才算真正调转枪口,开始了对胡人的杀戮。

  历史上的冉闵之所以有名,除了他颁布的《杀胡令》之外,就是他的赫赫战功。

  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就是十战十捷大破胡人。

  说十战十捷不假,但多少还是有些夸张的成分,历史上冉闵能打的说法,主要来自于他建国后的六场针对胡人的战争,而且还都是以少胜多。

  首战以汉骑三千夜袭匈奴大营,杀敌大将数名,逐百里,斩匈奴首三万。

  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助战的农民起义军,击溃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三万。

  六战以步卒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不退反进收复失地三百里。

  所谓十战十捷指的就是这第六战,其实关键就是头一仗,把燕国的兵打得都胆寒了,一路追击打了十场,都赢了,后来被夸大为所谓的十战十捷。

  而在此之后,燕国反扑,冉闵败给了慕容恪发明的跨时代战术拐子马铁浮屠。

  这一战术直到五六百年后,还被女真人继承和发扬。

  冉闵兵败被俘,英勇就义。

  即使这决定命运的一仗,冉闵也打得很出色,八千对九万,输得并不冤。

  顺便说句题外话,杀冉闵的那位燕国皇帝叫慕容儁,是金庸《天龙八部》里头慕容复的祖宗。

  关于战争部分,张一谋也是着重刻画了冉魏与慕容燕之间的这场十战十捷的大战。

  经过这场仗,冉闵在中原大地的声望达到了顶峰的同时,也因为接连不断的战争,导致冉魏的国力被极大的消耗,为冉闵最终兵败被杀,埋下了伏笔。

  最后身死龙城这一段,剧本也是着重描写。

  总的来说,在张一谋的笔下,冉闵被刻画成了一个带有悲情色彩的英雄。

  这显然和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不相符。

  一直以来,史学界对于冉闵的评价虽然存在争议,但有一点是想通的,冉闵的《杀胡令》激化了民族矛盾,阻碍了民族大融合。

  这是扯了多大的蛋。

  非得让胡人把汉人杀个干净就不算阻碍民族大融合了?

  但人家是权威,是专家,话语权掌握在人家的手里。

  张一谋现在要砸人家的饭碗,那些专家没堵着他家门口泼粪,已经算是有涵养了。

  不过,等这部《冉闵传》上映,到时候话语权还能不能握得牢,可就不一定了。

  “你觉得怎么样?”

  张楚在看剧本的时候,张一谋就坐在一旁一根接着一根的抽烟。

  这部电影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张楚。

  如果张楚对剧本不满意的话,一切都要推倒重来。

  “别的没问题,就是……石寿这个角色,故事线还是有点儿单薄了。”

  石寿是故事里的原创角色,身份是石虎的孙女,冉闵的青梅竹马。

  两人自小便定下了亲事。

  可后来石虎为了拉拢匈奴人,毁亲让石寿另嫁,成了匈奴单于的王妃。

  再后来,冉闵屠戮石家满门,成了后赵的掌权者,又建立了冉魏。

  在与匈奴作战时,夜袭敌军大营,不但杀了匈奴单于,又重新得到了石寿。

  这个时候的冉闵,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寄人篱下的假子,而是冉魏的皇帝。

  可冉闵已经娶妻董氏,并且在登基之后侧立为皇后。

  石寿不但是前朝公主,本身又是胡人,更是匈奴单于的王后。

  无论出于何种考虑,都不能让其取代董氏,成为冉魏的皇后。

  否则的话,冉闵杀胡就成了一句笑话。

  满朝文武都建议斩草除根,冉闵也陷入两难。

  而石寿面对仇人冉闵,曾经的青涩爱恋早就仇恨所取代。

  冉闵想保住石寿,可石寿却一心求死。

  最终郁郁寡欢,没两个月就病死了。

  上一版的剧本,关于冉闵和石寿的感情线描写的更加细致。

  而现在的剧本,故事开篇,冉闵起兵屠戮石家满门的时候,石寿已经远嫁匈奴。

  两人的感情,也只是以回忆的形式展现了一点儿。

  这么一改,女主在整部电影里的存在感就被极大的削弱了。

  张楚能猜到张一谋的想法,无非就是要把冉闵的故事拍成一部真正的男人戏。

  听到张楚说到石寿这个角色,张一谋笑道:“你不是自己不满意,是怕张紫怡不满意吧,没想到,英雄难过美人关,这句话还能应在你的身上。”

  咋了?

  自古英雄爱美人。

  更何况,张楚从未标榜自己是个英雄。

  这些年,他和张紫怡合作过的作品,除了《卧虎藏龙》、《十面埋伏》以外,剩下的几部电影,每一次张紫怡都要和他抱怨成了花瓶。

  《冉闵传》这部戏,张楚心里一直惦记着,张紫怡同样如此。

  如果让张紫怡知道,她在这部戏的存在感被削弱了这么多,到时候,肯定是要不满的。

  “你觉得应该怎么改?”

  张楚想了想,说道:“冉闵杀了石家满门,剧本里也写了,因为家仇,石寿自被冉闵俘获以后,便发誓不再见冉闵,想来她是恨极了这个杀了她所有亲人的男人,既然如此,她怎么可能不想着报仇。”

  张一谋听了也点点头:“有道理,石寿是羯人,骨子里没有汉家女子的温婉,面对仇人,她肯定是想过要报仇的。”

  “不是想过,而是要让她真的去报仇。”

  张一谋闻言皱眉:“你的意思是,让她刺杀冉闵?失败以后呢?冉闵扛不住群臣的压力,降旨杀了石寿?这说不通啊!”

  按照现在的故事脉络,冉闵心里仅存的那点儿温柔都是给了石寿的,他怎么可能会舍得杀石寿。

  “不用冉闵动手,石寿在最后关头,调转了刀口,刺进了自己的胸膛。”

  “怎么解释?”

  “羯族人内迁后杀了很多汉人!”

  “你的意思是说,石寿自出生以后,就接受汉化教育,心里对平民百姓有所同情。”

  想到这些,张一谋的思路立刻被打开了。

  “这就说得通了,她要杀冉闵,是因为冉闵杀了她所有的亲人,最后关头放弃,选择自杀,是因为她想要为亲人欠下的累累血债赎罪,而且,她知道,冉闵是中原汉人最后的希望。”

  张一谋说着,猛地拍了下手。

  “我还有个想法,冉闵、石寿,还有慕容儁,这三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能做些文章。”

  剧本中,前燕的开国皇帝慕容儁是冉闵最大的敌人,冉闵战胜过他,最终也死在了慕容儁的手上。

  除了要争天下,再加入石寿的因素,这对宿敌的恩怨矛盾也更加完整了。

  听到张一谋这么说,张楚也来了兴致。

  “提高慕容儁在这个故事里的重要性,张导,这个角色,你打算找谁来演?”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越1998:这个锦衣卫杀疯了,穿越1998:这个锦衣卫杀疯了最新章节,穿越1998:这个锦衣卫杀疯了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